近日,受相關利好消息影響,儲能概念股表現搶眼,市場炒作火爆。儲能概念股的表現與近期出臺的鼓勵發展政策有關,也與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占比快速提升有關。但如果據此判斷,儲能產業已經站上“風口”,就要“飛天”,恐怕還言之過早。
儲能是未來能源供應的“穩定器”,有助于解決“棄風”“棄光”等消納不足及供需不均衡的問題。但要注意,儲能重在“儲”而非“能”,也就是說,儲能系統本身不產生電能,必須依附發電站或者電網運行,同時,還需要電力、光伏、電池等諸多行業的配合。如果沒有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,沒有行業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,沒有跨行業協同互動機制的建立,很難推動儲能產業在商業上發展和成熟。
發展儲能產業,要做好技術儲備。目前來看,除了抽水蓄能外,其他類型的儲能技術尚處于應用示范階段。相關方面要結合我國現有技術水平、成本造價、制造工藝等因素,在充分考慮各地不同資源稟賦的情況下,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儲能技術,并進行重點支持和培育。同時,針對新的儲能技術,開展商業化試點運營,測試新技術與市場化運營的匹配度和可靠性,為儲能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技術保障。
發展儲能產業,標準很重要。此前個別地區儲能項目發生過電池組起火的事故,為行業安全發展敲響了警鐘。因此,需要建立針對儲能系統的整體規劃設計、建設施工以及安全運行等全系統、全生命周期的規范標準,建立健全儲能全產業鏈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,以標準為安全護航。可喜的是,不少地方在推進儲能產業發展中,已經對此作出了具體安排。
總之,從市場的火爆到商業的成熟,還有不小的距離。只有政府、行業企業、社會資本等各方力量以問題為導向,扎實推進,久久為功,才能不斷縮小這一距離,真正迎來儲能產業的大發展。
文章來源:中國經濟網